重庆瑶顺芸

成语误用有哪八种类型?1、张冠李戴 2、望文生义 3、重复赘余 4、自相矛盾 5、不分轻重 6、不辨色彩 7、不合逻辑 8、不当修饰成语误用类型一1、张冠李戴 2、望文生义 3、重复赘余 4、自相矛盾

成语的误用类型,成语误用有哪八种类型?

成语的成语误用类型,成语误用有哪八种类型?

成语误用有哪八种类型?

1、用类语误用张冠李戴 2、型成型望文生义 3、种类重复赘余 4、成语自相矛盾 5、用类语误用不分轻重 6、型成型不辨色彩 7、种类不合逻辑 8、成语不当修饰

成语误用类型一

1、用类语误用张冠李戴 2、型成型望文生义 3、种类重复赘余 4、成语自相矛盾 5、用类语误用不分轻重 6、型成型不辨色彩 7、不合逻辑 8、不当修饰1、张冠李戴 :每个成语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对象,若使用不当,就要出差错。例句: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常在纸上信笔涂鸦,现在他画的鸟已是栩栩如生。(“信笔涂鸦”是指写字,不是画画)2、望文生义:对一些成语,想当然地从字面上认定其意思,导致误用。例句:“国足挂帅”一说的准确性到目前依然无从核实,但人们都相信这决非空穴来风。(“空穴来风”指消息、传闻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这里误解为“虚假传闻”)3、重复赘余 :与成语相同意思的在句子上下文已有表述,导致语意重复。例句:夜深人静,王小东独自孑然一身地匆匆穿过小巷,闪进了巷口的一个漆黑的大门。(“孑然一身”就是“独自”)4、自相矛盾 :在运用中,有些成语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是一回事,前后矛盾。例句:他对工作一向拈轻怕重,勇挑重担。(前后语意矛盾)5、不分轻重:成语与上下文描述的情景相比,夸大其辞,轻重失调。例句: 洪水冲垮了李老汉的房子,全村人都很难过,村前村后,哀鸿遍野。(“哀鸿遍野”比喻旧社会到处是呻咛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程度太重)6、不辨色彩:不辨色彩主要表现在褒贬误用、语体色彩不当等方面。例句: 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无所不为”是指“什么坏事都敢干”,此误将贬义词用作褒义词了)7、敬谦误用 :某些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成语已烙下了古代的印迹,有的用于自称(谦称),如雕虫小技,东涂西抹,千虑一得等;有的则用于称对方(敬称),如鼎力相助,如坐春风等。如将其混淆,就可能造成误会。 例句:王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抓好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抛砖引玉”比喻自己先发表很粗浅的意见,目的是引出别人更好的,更成熟的意见,是谦辞,句中误用为敬辞。)8、词性误用 :成语其实是一种结构固定的短语,有的是名词性短语,有的是动词性短语,有的是形容词性的短语,因而各自有其特定的语法功能,不能乱用。例句:包围圈越来越小了,这群罪大恶极的歹徒已成了翁中捉鳖。(“翁中捉鳖”是个动词性短语,此句中把它当做名词短语而误做“成了”的宾语,应改为“瓮中之鳖”。)

成语误用的10大类型

望文生义

曾几何时,李世民率兵在这里大战窦建德。而今这里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了。

曾几何时,是刚刚不久的意思。现代汉语里,也指曾经,但是不是过往很久的历史。而是用在形容时间过的很快。这里用曾几何时,显然不好。曾几何时,很多人一看就认为是“曾经”的意思。的确有那么点“曾经”的意思,但是不能太久了。

(这个词应该是汉语里最容易用错的词语)

错用对象

张明和张勇两兄弟,感情非常好,一直相敬如宾。

相敬如宾是形容夫妻感情,这里用来形容兄弟感情,显然用错了。

褒贬误用

校运会接力赛时,张明和张勇狼狈为奸,终于为班级争得了接力赛冠军。

狼狈为奸是贬义,用在这里当然不对。

谦敬错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想听听科学院吴教授的一孔之见。

一孔之见是自己发表意见时的谦辞,只能用在自己身上。

重复或矛盾

对待安全生产,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

根本和釜底抽薪语义重复。

不合逻辑

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不以为然,是说不认为……是对的。这个词也是容易望文生义的。

夸大其词

为了出版这本画册,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休息的时间。

不合语境

列队时,张明以192cm的身高,当仁不让的站在了排头。

当仁不让,是指遇事不退让。得有退让的可能,才能用这个成语。列队时,按身高排,没什么让不让的。

形近混淆

张明在校篮球队担任中锋,其进攻意识和防卫意识都非常良好,是校队里举重若轻的人物。

举重若轻 和 举足轻重 混淆了

搭配不当

典礼上,风琴手刘莉和李敏的歌声交相辉映,久久回荡。

交相辉映指光、色的映照,用于形容歌声不好,而且这里还人(刘莉)与歌声(李敏的歌声)交相辉映,显然是搭配不当。

成语及成语误用的类型

常见成语及成语误用的类型第一类 望文生义 ⑴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目无全牛'原指解剖牛的肢体时,看到的是其各个相连部分的空隙,已不再注意牛的外形,后用来比喻技艺极其纯熟,已达到得心应手的境地。而例⑴由于望文生义,误解为看不到整头牛即看不到整体,因而导致了使用的错误。 ⑵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成语中'点'是'涂改'的意思,指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而⑵句在使用'文不加点'时,由于望文生义,把'点'理解为标点,导致误用。 类似因误解意义而误用的成语还有: ⑴明日黄花;⑵火中取栗;⑶万人空巷;⑷不刊之论;⑸不为已甚;⑹望洋兴叹;⑺不足为训;⑻因人成事;⑼弹冠相庆;⑽久假不归;(11)司马青衫;(12)数典忘祖;(13)大动干戈;(14)高山流水;(15)不绝如缕;(16)不翼而飞等。

访客,请您发表评论:

本站非盈利性质,与其它任何公司或商标无任何形式关联或合作。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立删,邮箱:961674004#qq.com,#换成@就是邮箱。